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工具

在临床研究中,生存曲线(又称Kaplan-Meier曲线)是最常用图片之一,旨在描述各组患者的生存状况。一张漂亮的、专业的生存曲线图不仅可以令编辑、读者和审稿专家眼前一亮,同时也能为论文增色不...

在临床研究中,生存曲线(又称Kaplan-Meier曲线)是最常用图片之一,旨在描述各组患者的生存状况。一张漂亮的、专业的生存曲线图不仅可以令编辑、读者和审稿专家眼前一亮,同时也能为论文增色不少。然而,对于一些新手而言,生存曲线却显得十分陌生,不知道为何要绘制生存曲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读生存曲线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基于R软件包survival开发了在线版本的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工具。

本工具 支持 分组变量的 生存曲线绘制,也支持 连续型变量的生存曲线绘制,输入数据 为三列【时间、生存状态、分组因素】

attachments-2021-06-cieug0Nj60d3e8d06dbb9.png

输入数据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一眼就会,接下来是图片的调整,也是一目了然的

attachments-2021-06-bW6hJUwU60d3ea3b2b99a.png当然伴随着所有的统计结果如下,可以看到不同比较组之间的预后差异,和风险比及置信区间

attachments-2021-06-1O0Plrcd60d4064fd28d6.png

几个简单例子:

1、根据最优截断值来绘图

attachments-2021-06-eJG7ArjW60d3ea97b4578.png2、根据两分组来绘图

attachments-2021-06-ZbVAE22J60d3eacf392a7.png

3、根据多个分组来绘图

attachments-2021-06-O1iaSY8R60d3eb4a42074.png怎么看 生存分析结果,且看 知乎前辈的解读: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088421#################

1,为什么要绘制生存曲线

可能有读者要问,为什么要绘制生存曲线?如果想要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我直接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不就可以了。比如,我要比较早期肺癌和晚期肺癌的总体生存率,我可以将所有的病人随访到死,这个每个病人就有一个生存时间,我直接用t检验或者Mann-Whirney U检验等直接比较生存时间就行了,还绘制什么生存曲线。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预后分析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病人失访了(失去联系),最终无法明确病人是否死亡。也有可能病人并不是死于预定的观察终点,比如研究肺癌预后,设定的观察终点是肺癌相关死亡事件,但问题在于有的病人中途可能死于车祸或心血管疾病,这类病人自然就没有观察终点了。在随访中,这些没有观察终点的案例叫失访案例,或者删失案例。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的疾病生存时间较长,比如睾丸癌,随访二三十年也未必能等到病人全部死亡。在这些情况中,如果仅仅比较生存时间,显然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打个极端的比方:某人对10例晚期和10例早期肺癌进行了1年的随访,旨在确定早期病人的预后是否好于晚期病人。作者对病人进行随访后发现,晚期病人在1年的时间截点上(刚好在1年的时候)全死了,而早期病人在1年的时间截点上还全部存活。如果单纯比较生存时间,早期和晚期病人的存活时间都是1年,显然没有差异。但是在这里例子中,早期病人的预后显然是优于晚期病人的。

也有人说,我不比较生存时间,而是比较1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这又何尝不可。这确实是一种预后分析的方法,但是其在方法学上有瑕疵,并不是最佳的预后分析方案。再打一个极端的比方,某研究者对甲乙两组肺癌病人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随访1年后,两组病人均死亡,死亡率是100%,如果单独比较1年生存率,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显然是一样的。但是问题在于:甲组病人全部是在随访后3天就死了,而乙组病人全部是在第364天死亡的。其实乙组病人比甲组病人多活了近一年,其预后显然更好。这个案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生存分析要考虑每个时间点上病人的生存概率,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

其实说了这么多废话,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随访资料是有删失值的,比较病人的预后不能直接拿随访时间说事,生存曲线才是最佳分析方案。

2,如何解读生存曲线

attachments-2021-06-5ofR5tbS60d3ebc238ebe.png

图1

上图(图1)是笔者随手从某杂志上截取的一张生存曲线图。这项研究的目的之一评价sST2(一个实验室指标)与呼吸困难人群预后,作者选择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率。研究将251例呼吸困难人群划分为两个组,sST2增高组(n=126)和降低组(n=125)。用生存曲线描述了两组病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曲线的横坐标是观察时间,纵坐标一般是生存率。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了在该时间点上病人的生存率。在A点中,由于才开始随访(X轴为0),还没有患者死亡,所以两组患者的生存率都是100%。但是我们发现,在随后的随访过程中,sST2增高组(sST2>median)的死亡率在任何一个时间均高于sST2降低组(sST2=<median)。以第200天为例,sST2降低组的生存率约为93%(B点),而增高组的生存率则为70%左右(C点)。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大致可以判断sST2降低组的全因死亡风险要低于增高组。但是这仅仅是推测,无法排除两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差异是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要证明这个推测,需要在统计学上进行假设检验。目前对生存曲线的假设检验一般采用logrank检验,该检验在常用的统计软件中均可实现,具体的操作过程我会另辟新文进行演示,敬请关注。Logrank检验的统计学原理比较复杂,对临床研究工作者来说,不必完全掌握,只需要了解该检验的统计学结论和临床解释即可。经logrank检验后发现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准确地说是观察终点的发生状况)的差异不能用抽样误差来解释。换而言之,分组因素才是导致两条曲线生存率出现差异的原因所在。以上图为例,经过logrank检验后发现P<0.05,作者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sST2降低组和增高组的总体生存率是完全不同的,sST2降低组的总体生存率要好于sST2增高组。

当然,生存曲线也可以是3组,4组甚至多组,在图形绘制和统计分析的操作上与两组分析如出一辙,在此不再赘述。下面是笔者对生存曲线一些特性的认识,便于大家认识和理解生存曲线。内容虽然简短,但是均为“干货”。

2.1 样本量越大,生存曲线越平滑,误差越小。下图(图2)是我从另一篇文章中截取的总体样本量为99的研究,其曲线的平滑程度显然比不上前述样本量为251的研究。

attachments-2021-06-bAKY2HWg60d3ebda713a0.png

图2

2.2 一般而言,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越大(分叉越大),说明两组患者预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别越大,也越容易做出统计学差异。其实这个和t检验差不多:两组数据的均数差异越大,越容易有统计学差异。

2.3 随访时间越长,越容易做出统计学差异。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一个极端的比方就是,在上述sST2例子中,假定随访时间为1天,而非400天,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显然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国际上,随访时间越长的研究越容易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原因与此有关。

2.4 样本量越大,越容易做出统计学差异。样本量越大,误差(标准误)越小,当然越有统计学意义。其实这相当于在t检验中,两组数据的标准差越小,当然越容易得到阳性统计学结果。

2.5 生存曲线与X轴有交叉,并不意味着研究对象全部死亡(发生终点事件)。实际上,在生存曲线中,每一个时间点上只要有病人死亡(或者发生终点事件),曲线就会下降一定的幅度。下降的幅度具体有多大,取决于该时间点上病人的死亡例数和后续随访时间(该时间截点以后的时间)病人的样本量。这句话可能有些晦涩和难于理解,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某研究者随访了10例病人,随访第一天就有两个病人去世了,第一天的生存率就是80%,即曲线下降了20%的幅度。到随访第二天,4个病人失访了。由于只是失访,而不是死亡,所以生存曲线不会下降,而是继续水平延生。到第三天的时候,还有随访资料的病人仅有4个。而恰好就在这一天,两个病人去世了,曲线下降的幅度就应该是剩余幅度的50%(四个病人中的两个)。由于第二天仅仅只有4人失访,而不是死亡,所以生存曲线在第二天的生存率仍然是80%。到第三天时候,曲线的下降幅度就应该是80%的50%,即下降40%。假定第四天的时候,剩下的两个病人都死了,所有研究对象在第四天的生存率自然是0%。实际上,这些病人的生存曲线图就是如下图(图3)所示:

attachments-2021-06-BmHUsnJC60d3ebf03a605.png

图3

从图中(图3)我们可以看出:1)这个生存曲线图太不平滑了,主要是样本量太小;2)生存曲线虽然与X轴相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死亡了,因为其中有4人属于失访病例,即删失结果。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生存曲线与X轴并无交点,实际上就是经过长时间的随访后,仍有大量病人存活,无法明确这些病人具体的死亡时间(删失结果)。在上图中,我们假定第四天的时候,剩下的两个病人还是存活的,但是研究也结束了(不再对病人进行随访),则其对应的生存曲线图应该为下图(图4):

attachments-2021-06-H4iJR5XV60d3ec01c22e5.png

图4

因此,生存曲线是否与X轴有交叉,主要取决于随访时间最长的那位患者是生存还是死亡,若为死亡,则自然与X轴相交。

2.6 理想的生存曲线应该标明删失值。在上述例子中,我们注意到,生存曲线第二天和第四天上面有一个突出的小点,表示表示该点有删失病例。实际上,这才是最正规、最具有信息量的生存曲线。遗憾的是,目前刊登在很多杂志,包括部分国际杂志上的生存曲线都不按照这个规则绘制,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抹去删失病例的“凸点”。

2.7 在生存曲线的下方,最好能标识下每组的样本量,分组的依据(比如sST2的平均值)等,因为这些细节可以方便循证医学家对论文的数据进行提取和合并,这些细节有助于增强自己论文的学术穿透力。

笔者| 胡志德,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学术沙龙委员、Section Edit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工作于济南军区总医院实验诊断科,现为第二军医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并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一项。







  • 发表于 2021-06-24 10:22
  • 阅读 ( 7744 )
  • 分类:软件工具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不写代码的码农
admin

57 篇文章

作家榜 »

  1. 祝让飞 118 文章
  2. 柚子 91 文章
  3. 刘永鑫 64 文章
  4. admin 57 文章
  5. 生信分析流 55 文章
  6. SXR 44 文章
  7. 张海伦 31 文章
  8. 爽儿 25 文章